「2025 年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研究計畫工作坊」紀要
|
|
本次工作坊由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暨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合辦,為中研院近史所呂妙芬教授主持之「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工作坊的研究計畫發表會,分享工作坊研究社群正在進行的專書與學位論文計畫,共計八位學者發表,謹就各場次內容報導如下。
發表人:林峻煒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評論人:林俊宏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論 題:晚明清初儒學之天人關係論述與治理思想(專書計畫)
林峻煒博士發表專書計畫《晚明清初儒學之天人關係論述與治理思想》。近來學界已注意宗教在晚明清初儒學思想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林博士將進一步討論明末清初儒者們對宗教議題的關注,探討其關注的思想史脈絡與意義。本書分兩部,第一部探討《論語.八佾》王孫賈章、《中庸》鬼神章、《中庸》首章的詮釋變化,藉此說明當時學術思想的背景;第二部則選取安世鳳 (1558-?)、許三禮 (1625-1691)、程智 (1602-1651) 三位儒者,作個案研究,並回應第一部探討的思想內涵。
評論人林俊宏教授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是晚明清初儒學的宗教性發展,似乎呈現出從「擴散性、公共性的宗教」回歸至「重建公共性宗教」的轉向,建議林博士可在此議題上加強對話。其次,針對宗教教化與政治教化之間的邊界問題,應進一步思考兩者在不同場域中的作用力是否有所差異。最後,關於晚明清初儒學對「天人關係」與「鬼神關係」的論述,林教授建議可回溯先秦典籍,探尋《莊子》、《管子》等文本中是否有相關線索,作為晚明清初思想轉折的潛在脈絡。此外,林教授亦指出,晚明清初儒者對鬼神問題的論述,是否受到明代思想變動的影響,或有延續對陽明心學的批判,亦值得進一步討論。
發表人:莊民敬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評論人:鄭雯馨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論 題:王道易易:15-18 世紀的鄉禮提倡與考據(專書計畫)
莊民敬博士發表專書計畫《王道易易:15-18 世紀的鄉禮提倡與考據》。莊博士在博士論文〈明儒對朱熹禮學文本的繼承與轉化〉中已論及《儀禮》與明代家庭、宗族場域的禮儀文本的關係,並認為這些考據性較強的《家禮》文本,實暗蘊《儀禮》學的伏流而可以下接清儒。此次則是進一步就《儀禮》涉及「鄉」場域的儀式,觀察明儒於鄉飲酒禮、鄉射禮和士相見禮的倡導與實踐中,如何追倣《儀禮》等儒家經典,又如何在既有時制上講求「復古」,並論述其正當性與價值,進而在實踐上呈現亦古亦今的時代特色。莊博士也指出,近代禮學史研究中,習慣以「實踐禮學」和「考據禮學」統括明、清禮學性格的差異,惟明儒在鄉禮「復古」的實踐中,亦不得不從事考據,那麼該如何評價其考據的貢獻,以及審視禮學史上既有的實踐與考據的理論區判,亦是本書擬探究的課題。
評論人鄭雯馨教授首先建議,本書主要從實踐層面探討明代鄉禮的復古與從今,並指出復古被視為實踐王道的方式,惟復古與王道之間的關聯為何,鄉里實踐如何體現王道理想,而明代士人所追求的「王道」圖像為何,莊博士應有更深入的分梳。至於「明代考據學」,小島毅指出明代在禮學注釋方面的成果不遜色於宋代,又具備考據特質,惟依據清代建立的考據學標準,則明代的相關著述未必能被視為「真正的考據」。因此,建議釐清本書中「考據」的定義,及其所謂明代「特色」。另外,傳統禮書的鄉禮排序為「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而本書章節則採用「鄉飲酒禮」、「鄉射禮」、「士相見禮」的討論順序,應對此編排次序的考量加以說明,以利讀者理解全書的架構。
發表人:江昱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邱澎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論 題:欽恤明允:推官與明代府州的司法運作(博論計畫)
江昱緯發表博士論文計畫〈欽恤明允:推官與明代府州的司法運作〉,其研究以明代推官為核心,主要關懷有二:一、釐清近世以來推官制度的起源及其在明代的演變,並藉由推官在不同地區的具體作為,討論制度如何因地制宜,維繫地方治理的秩序;二、透過推官的相關著作與社會評價,析論明代的法律文化與地方社會。全文擬分作四章,分別處理宋元、明初與晚明清初推官制度的演變,並藉由推官的判語考語、贈序、書信等史料,討論推官所見的明代政治、社會與文化思想意涵。
評論人邱澎生教授指出,本文以推官為核心處理明代地方獄訟與行政運作,惟問題意識較為發散,建議緊扣明代司法運作與地方行政兩大主題,與既有研究展開對話,凸顯本研究的重要性。在司法運作方面,可參考宋代法制史學者討論司法專業人員及《名公書判清明集》的研究成果。此外,清代法制史學者滋賀秀三 (1921-2008)、寺田浩明與黃宗智等人對訴訟審理模式已有深入討論。夫馬進在近年也提出「好訟社會」的法律社會史概念,可以思考推官在明代司法運作實務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助於維持審判品質,並如何應對明代的「好訟社會」。在地方行政方面,明代中葉以後推官逐漸承擔考核地方官員的職能,建議詳細梳理推官與地方監察制度的關係,以補過去研究著重京察制度之不足。
發表人:林書漢博士(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鄭吉雄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論 題:民國學人劉咸炘士人之學研究(專書計畫)
林書漢博士發表專書計畫《民國學人劉咸炘士人之學研究》,本書在發表人博士論文基礎上改寫,全書擬分為六章,聚焦劉咸炘 (1896-1932) 思想與其學術傳承、實踐及時代性意義。第一章將探討劉咸炘的家學背景、尚友書塾與章學觀;第二章聚焦劉咸炘的史學與對浙東學術的承繼,欲以修史重振蜀學,並作《四史知意》探討史法、史識;第三章重構其經世思想,論述經學、理學與子學交會及其詮釋意義;第四章則以《右書》文章作為考察主體,分析劉咸炘對朝政、士風與地方治理的觀察;第五章則對五四後新潮思潮進行批判與省思,展現傳統士人對於新潮的反撲與士人堅持理想的態度表現;第六章專論其在蜀地學術活動與改革理想,最後反思劉咸炘作為民國士人,在現代性困境中展現出的人文精神。
評論人鄭吉雄教授建議,書中目前要處理的議題過多,可再斟酌取捨,特別是主軸設定與問題意識宜更為明確。目前林博士於結論提出「當時士大夫:現代性困境與超越精神」的討論,雖具啟發性,但在全文脈絡中略顯偏題,建議調整結論論述,使全書更具一致性。此外,關於林博士所提出「章學劉化」的概念,應先釐清章學誠 (1738-1801) 與劉咸炘之間在學術立場、方法論與時代處境上的差異性,方能凸顯劉咸炘的思想特質。至於「章學」是否真的出現「劉化」的趨勢,也是一個值得重新審視的問題。目前以劉咸炘《續校讎通義》作為「章學劉化」的依據,尚需更多論證,或可嘗試回到劉咸炘所處的蜀學學術圈脈絡中考察其思想。
發表人:魏綵瑩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評論人:鄭吉雄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
論 題:用古典重塑「文明」:民初四川學者宋育仁、劉咸炘的文化觀 (1912-1932)(專書計畫)
魏綵瑩博士發表專書計畫《用古典重塑「文明」:民初四川學者宋育仁、劉咸炘的文化觀 (1912-1932)》,本書聚焦兩位民初四川學者宋育仁 (1858-1931) 與劉咸炘,嘗試從學脈傳承與世代差異,分析彼此在淑世、人生觀之異趣,以及各自如何謀求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向,呈現四川學術板塊下,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樣貌。本書將宋育仁、劉咸炘置於民初複雜的中西文化論戰、社會論戰背景下,探討他們如何重塑「文明」的概念。首先將分析兩人如何嫁接傳統與現代,反思如「公理」、「公例」、「人道主義」與「進化史觀」等西方觀念,並透過中國古典文本進行重新詮釋。次則比較兩人分屬不同學脈與世代所造成的思想差異,探討其學說的優缺點、歷史困境與當代啟發性,以深化對名教、禮教等傳統概念在近代語境中的詮釋。最後,本書將連結地方與國家,分析四川地域學風與近代中國思想場域的互動關係。
評論人鄭吉雄教授指出,魏博士擬將四川作為一思想場域,將廖平 (1851-1932)、宋育仁與劉咸炘等四川學人整合討論,但是他們是否可視作有一致性、代表性的知識群體,建構「地域學派」的內在線索為何,值得魏博士深入思考。其次,針對魏博士提出「以復古重塑文明」的標題,似乎可以與梁啟超 (1873-1929) 主張「以復古為解放」進行對話。第三,關於宋育仁與劉咸炘的思想路徑,是否皆可歸納為「舊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形式,亦可進一步檢視。最後,鄭教授指出,本文觸及多項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關鍵概念,如宗教、群己關係等,建議將此類討論置於更宏觀的時代脈絡中,將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廣度與深度。
發表人:葉詩詩(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游騰達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
論 題:滿文世界中的清代理學(博論計畫)
葉詩詩發表博士論文計畫〈滿文世界中的清代理學〉,主要考察 17、18 世紀滿文理學文本的生產和流傳,探討滿文世界理學知識中的生產者與讀者,他們又如何參與這個知識生產的事業;譯者繙譯了哪些理學文本,又如何理解並繙譯理學主要的詞彙和觀念;在滿文世界如何構想理學與儒學傳統,這些理學文本的繙譯與其他同時的繙譯及文化事業有何關係。本研究將分作四章,分別討論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的滿文繙譯事業,最後將研究視角轉向跨國文化交流,探究 19 至 20 世紀間,來訪清國的外國人如何將滿文理學文本帶到世界的其他角落。
評論人游騰達教授從研究材料與議題方法兩方面提供建議。首先,在研究材料方面,建議可納入更多滿文的理學資料,如康熙年間的《日講四書解義》、乾隆時期的《欽定滿文四書》與《御制繙譯四書》,以及《清文鑑》與《滿漢文清文啟蒙》等多種滿漢對照材料,亦可參考多隆阿 (1818-1864)《易原》、《易釐》、敦崇 (1855-1922)《經義新評》等文本,並針對譯者、思想家做更深入的討論。在研究議題方面,若將「滿文理學譯本」置於朱子學與非朱子學、漢宋之爭的思想脈絡中,或可觀察儒家核心義理語詞的譯解,如「仁、義、禮、德、道、學、政、聖」等在語義上的轉變與政治意圖,進而與莊吉發、夏長僕等學者進行對話。
發表人:王學路(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林月惠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論 題:陽明後學「萬物一體」的思想與實踐(博論計畫)
王學路發表博士論文計畫〈陽明後學「萬物一體」的思想與實踐〉,本研究以陽明後學「萬物一體」為核心,主要探究以下四個面向。第一,王陽明 (1472-1529) 為何在晚年格外提挈「萬物一體」,從 1524 年〈答顧東橋書〉到 1525 年〈親民堂記〉,從 1526 年〈答聶文蔚〉到 1527 年〈大學問〉,是否構成一條考察其晚年思想的文本線索。第二,從陽明學內部來看,陽明後學在何種程度上繼承了陽明的「萬物一體」思想,又發展出哪些新的面向與現實關懷。第三,從陽明學外部來看,朱子學何以避談「萬物一體」,又佛教、天主教如何看待「萬物一體」,他們對陽明學構成怎樣的挑戰。最後,陽明後學如何將「萬物一體」思想落實在施政理念、鄉村治理、宗族建設、慈善事業與跨地域講會中,以回應思想界的質疑。
評論人林月惠教授建議,在方法論方面,王學路擬採用勞思光 (1927-2012)「基源問題研究法」,可以進一步思考「萬物一體」是否為陽明學中的「基源問題」,並釐清問題設定、理論還原與效力評估等基本步驟。同時,文中提及以「宗教現象學」切入悟道經驗,實則更接近「比較宗教學」的研究取徑。其次,在思想脈絡上,建議從張載 (1020-1077)〈西銘〉為起點,以補足萬物一體思想的源流。此外,陽明的「萬物一體」論應區分為思想繼承與現實關懷兩面向,「萬物一體」不僅為「悟道的境界」也是「理想社會」的圖像。最後,陽明學與「萬物一體」有豐富的詮釋空間,如牟宗三 (1909-1995) 的「調適上遂」進路;「感」與「萬物一體」間的感應結構;陽明後學的內部批判;貫通史學、文學與哲學的思想資源,建議能參酌以上方向深化「萬物一體」的思想意涵。
發表人:周叙琪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學者)
評論人:陳瑋芬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論 題:近代中國家政概念的形成 (1895-1920)(專書計畫)
周叙琪教授發表專書計畫《近代中國家政概念的形成 (1895-1920)》,主要聚焦於「近代中國轉型時期」家政概念的早期發展與特色,探討中日家政學的異同、歐美家政知識的譯介與影響,並與「賢妻良母」研究展開對話。本書將運用清末民初新式學校的家政教科書,以及婦女報刊上的家政知識和家政文章,分析家政著作流通與接受的過程,並討論家政教科書的編譯背景與相關制度,如女學教育政策、教育部門更迭、以及社會文化思潮等,最後則說明家政概念的全球化流轉。
評論人陳瑋芬教授從三個方向提出評論,首先,建議將「中國家政的發展」放在科塞萊克 (Reinhart Koselleck, 1923-2006) 所論「關鍵概念現代化」的體系中觀察,並思考近代中國家政知識的「新」與政治化的面向。在「家政」一詞的溯源方面,可以留意西方學者色諾芬 (Xenophon, 430-354 B.C.) 的著作,並從概念史的角度觀察語義的變遷及其語言社會性。其次,從全球史的角度來看,可納入東亞婦女運動與關鍵人物的活動,將可豐富學制變遷、知識轉型與教科書編纂的討論。最後,在與「賢妻良母」研究對話時,可以思考傳統中國治家知識、日本家政學與歐美譯介內容,對於近代中國家政概念形成的重要性,及其知識結構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