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六次讀書會紀要

 
報告人: 喬志健先生(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仲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3 年 6 月 21 日(五)下午 2:30 至 4: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六次讀書會紀要
 

  喬志健先生為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前此在《明清研究通訊》中獲知中西檔案讀書會訊息。今年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員,來臺灣考察三個月,期間參與本讀書會。本次讀書會邀請喬先生發表〈清代晉商的歷史脈絡〉。

  喬先生表示,英文學界的晉商研究非常少見,1970 年代以來,僅有少數幾篇研究山西錢舖的文章,另有曾小萍《近代中國早期的公司》一書。雖然晉商議題值得關注,但受限於史料缺乏,研究成果為數不多。1920-1950 年代,學人多關注山西票號、錢莊在近代中國金融業發展中的意義。由於許多票號、商舖從晚清至民國仍有營業,因此帳簿、書信、錢票等史料皆有保存,亦有掌櫃、伙計、傭工等可口述訪談;此在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衛聚賢《山西票號史》等中有所反映。1950-1970 年代以後,中國、日本學人多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看待晉商的商業活動,認為他們都是依附政府,承辦各項公共事務,例如:販鹽、辦銅、金融匯兌等,剝削百姓,獲取高額利潤後,便投資在奢侈品、賄賂官員、修築宅第等無益於資本利得的市場經濟,此等觀點可見於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等書。除此之外,自 1960 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山西分行與山西財經學院(楊士英、黃鑒暉、榮韞瑤、陳令池、孔祥毅等)合編《山西票號史料》,收羅日升昌、蔚泰厚、寶豐隆等票號史料,於 2002 年出版,是研究山西商人的重要文獻。

  1980 年代以後,中國改革開放,導入市場經濟,各個產業在質量上皆有所增長,民眾經濟獲得改善。晉商的研究益發熱絡,學人研究晉商也從負面的、剝削的、壟斷的觀點,轉為分析票號、商號內容,認為晉商寶開中國近代化企業經營風氣之先,例如採取股份制、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經營策略靈活(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交通路線)。部分學者利用經濟學、管理學分析晉商,試著將其歷史與大眾拉近距離。再者,山西省因礦業開發致富,政府、公司、社團等開始關注「晉商文化」,凡是與晉商有關的歷史古蹟、文書等都大肆宣揚,促進觀光,並刺激外資開發山西。太原、平遙、祁縣、介休、臨汾、新絳、運城等地,都有不少明清時期晉商修建的大宅、院邸、寺樓,現在都重新翻修,供後人憑弔。

  「晉商」與「徽商」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兩個商人群體,學人研究他們,卻有不平衡的現象。「徽商」是徽州府的商人群體,有《徽州千年文書》這類豐富史料輔助,相關的學術著作出版甚多;然而,晉商的研究卻很少,主因是受限史料闕如。由於山西人性格精細、保守,不喜歡外人探得底細,舉凡書信、帳簿等涉及商業的文書,留存一段時日後就會銷毀,確保秘密不會外流,加之晉商習慣以方言交談,外地人很難融入其中(今人所見帳簿、信函都是偶然留存下來的)。這樣的商業習慣,導致現今學界對晉商的商業活動了解不多,只能透過墓誌、碑刻、方志、筆記、檔案等零散史料考證。

  「晉商」通常是指山右、山陝等地的商人,定義過於寬泛,學人難以注意到他們的多樣性。因為山西地形、地貌複雜,分為晉北(大同盆地)、晉中(忻定盆地、太原盆地)、晉西南(臨汾盆地、運城盆地)、晉東南(長治盆地)四區。晉北、晉中、晉西南聯繫密切,是進入蒙古的孔道。晉東南一處,即澤路(潞)地區,北面、西面是大岳山,南面、東面面向河南,是丘陵、平原地形。受制於地形,晉東南的人群與晉北、晉中、晉西南等地往來較少,僅與河南聯繫密切。因此,學人討論晉商群體,往往未將晉東南納入其中。

  明代有「開中法」,鼓勵商人到邊塞納糧,換鹽引;商人再持鹽引去指定鹽場支鹽,運鹽到指定地區販賣。山西地處邊塞,影響最鉅的是晉西南,此區是山西農業富庶之地,此地的山西人就近納糧支鹽,逐漸分化出邊商、內商、水商等組織。清代征伐準格爾,晉中商人因支應軍隊補給而崛起,有小商販、大商販、長途販運、地方商人、鹽商、茶商、布商等不同類型的商人,他們長年遊走內地、蒙古、新疆等地,與少數民族建立貿易關係,例如:范氏家族、大盛魁等即是。

  總而言之,討論明、清二代晉商崛起,必須考量不同地域的商人群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至於他們之間有無延續性或獨立發展空間,仍有待研究討論。喬先生不遠千里來臺查看檔案,經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的同意,大量拍攝蒙古國家檔案館的檔案,相信日後必然撰寫成傑出論文。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