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五次讀書會紀要
|
|
第五次「中西檔案讀書會」邀請黃麗君博士報告〈慎厥修防:麟慶治河與道光朝河政〉,分享她的初步研究成果。黃博士的博士論文以《皇帝及其包衣奴才:論清代皇權與內務府官僚體制》為題,注意到內務府的官僚系統在清代中期以後逐漸出現選任制度化的趨勢,並思考清代官僚體制的轉型問題。完成博士論文之後,黃博士開始關注河道總督,考察內務府與河道衙門之間的關係。本次報告以道光朝南河總督麟慶 (1791-1846) 為例,試從人事選任、行政管理、治河水利等面向討論道光朝的河政問題。
麟慶於道光十三年至二十三年 (1833-1843) 任職南河總督,博得「九載安瀾」的美名,也編撰河工相關著述。黃博士利用麟慶編撰的《河工器具圖說》、《黃運河口古今圖說》、《雲蔭堂奏稿》、《麟見亭奏稿》、《鴻雪因緣圖記》等書,加上《軍機錄副奏摺》、《上諭檔》等檔案,以麟慶的河政經歷,討論道光朝河道總督選任途徑、水利技術養成等議題。其次,麟慶擔任河道總督期間,時值鴉片戰爭;且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之間,黃河連年決口。黃博士藉由麟慶的個案研究,適以分析清朝在內外交迫的局面中的危機處理能力。
就官員出身趨勢來看,黃博士注意到清宣宗(1782-1850,在位時間1821-1850)偏好選任正途出身的官員出任總河一職。這些總督大多是在任職地方官員期間有接觸河工的經驗,才進而被選任為河道總督,並非皇帝特意培養的技術官僚。換言之,皇帝選任總河時,看重的是官員本身的行政經歷。但對於河督本身而言,缺乏實務的工程經驗,卻讓他們對於自身能否勝任河臣一職感到猶豫。面對人事考量的落差,或許問題的關鍵即在於:究竟清代總河係屬技術職?抑或行政管理職?
為回答上述疑問,黃博士耙梳麟慶的河工奏摺,利用檔案來統計總河的職務項目。以麟慶出任南河總督的工作內容為例,其河工技術與行政事務各占其政務的一半比重。在此前提之下,麟慶過去的行政經歷與河工學習經驗,何以讓他勝任此職,並能做到「九載安瀾」的政績?則是下一個必須處理的議題。
麟慶首次接觸河工,是在道光五年 (1825) 出任開歸陳許道。身負河防職責的麟慶,乃透過自修書籍與實地考察,學習水利工程。隨後他獲宣宗拔擢,任職南河總督,在任內以「量築堤埝」、「慎固修守」方式治河,未施作大規模的河道工程,治河策略顯得十分保守。但麟慶「慎厥修防」的態度,使得南河「九載安瀾」,甚至紓解道光二十一年 (1841) 的河南祥符大水。道光二十二年 (1842),鴉片戰爭爆發,清宣宗命麟慶支援南方的運河河防,卻遇上黃河伏汛盛漲,決口桃北;麟慶因疎防遭革職查辦,結束河道總督的職務。
從財政角度來說,為使河水安瀾,堤霸河道得經常維護,花費自是可觀。清代的河工經費分成:歲修(常年經費)、大工(水患)、另案(臨時經費)三種。總河衙門向來被視為「肥缺」,每年管理大量經費,易有上下其手之處。麟慶任職南河總督期間,常受「中飽致富」的批評。從這些批評聲浪中,黃博士分析皇帝利用奏摺硃批與河道總督溝通、差派欽差大臣查勘河工、戶部控制河工經費、官員的賠補制度等方式,遏止河工的財政積弊,以展現清朝統治的理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