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藝術史」第五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報告人: 王崇齊先生(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
召集人: 王正華
時間: 2011 年 5 月 28 日(星期六)下午 3:00 至 5:30
地點: 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205 室
 
「明清藝術史」第五次讀書會活動紀要
 
講題:「清高宗對羅漢尊名、次序與群組傳統的認知歷程」

論文引言:這裡(僅供參考)

  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三點,明清藝術史讀書會於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5教室舉行,本次讀書會報告人為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王崇齊,講題為「清高宗對羅漢尊名、次序與群組傳統的認知歷程」。王崇齊從乾隆時期套墨上的羅漢圖樣出發,爬梳乾隆以阿哩噶哩字標注羅漢尊名之事,進而發現乾隆對於羅漢群組、次序與譯名在認知過程中的變化與訂正。

  王崇齊認為乾隆首先對於羅漢群組之數、也就是究竟為十六或十八羅漢,進行了考證,經文獻記載與諮詢章嘉國師後訂為十六羅漢,而時間應在乾隆二十二年南巡之前。之後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之間,因重閱《秘殿珠林》貫休羅漢像十幅共十八羅漢,則又接受十八羅漢之數。且乾隆認為自古以來以唐音切梵音,都不如用《同文韻統》合音來得準確,故以阿哩噶哩字修訂羅漢尊名。乾隆將其參照古籍與古畫所得出的新認知,廣泛應用於諸多題贊之上,收錄於御製詩文集中。但這種情形到了乾隆五十一年卻產生變化,乾隆自言以往將十七羅漢錯定成:嘎 沙鴉(上下合)巴 達喇(上下合)瑪為伏虎尊者,即達摩;十八羅漢錯定成納納(上下合)答 密答(上下合)答喇為降龍尊者,即彌勒。事實上,正確的順序應是十七為降龍羅漢,即彌勒;十八為伏虎羅漢,即達摩,而阿哩噶哩字名號切音漢字亦有不合。待發現錯誤後,乾隆遂令丙子以後所作各贊於黃綾文本及御製文初、二集刊本一律改正。

  王崇齊仔細考訂北京祖本、文淵閣及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以及相關之器物與繪畫作品, 卻發現乾隆並未如己所言弄錯了第十七降龍、第十八伏虎的順序,而是弄錯了降龍、伏虎羅漢的譯名,這才是乾隆真正更改並欲加掩飾的錯誤。王崇齊之研究不僅探討了清高宗對於羅漢尊名、次序認知的歷程,也讓與會者對於乾隆朝與羅漢相關之器物、書畫、文獻有了確切的掌握與了解。

  本次演講完後,與會者積極與主講人交流對話,氣氛熱烈,與會者給予主講人非常多的建議。最後,讀書會成功圓滿地結束。v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