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二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宋元明清永明延壽形象之變遷
主講人: 柳幹康教授(日本學術振興會海外特別研究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
召集人: 廖肇亨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時間: 2016 年 2 月 20 日(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
撰寫人: 簡凱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二次讀書會紀要
 

  「文獻、經典、寺院:明清宗教文化的再省思」第二次讀書會邀請到柳幹康教授進行專題演講。柳教授目前是日本學術振興會海外特別研究員,2015 年 4 月至 2016 年 3 月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4 月起將赴日本花園大學任教。此次的講題為「宋元明清永明延壽形象之變遷」,旨在釐清五代禪僧永明延壽形象之變遷,並沿此一線索觀照自宋至清佛教界的發展動向。

  演講一開始,柳教授先針對永明延壽生平及在佛教史上的重要性進行介紹。延壽是活躍在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吳越國的高僧,嗣法於天台德韶,位列禪宗法眼宗之第三祖。他編寫了百卷本的《宗鏡錄》,根據禪宗「一心」的思想重新詮釋了此前多樣性的佛教思想,將之重塑為所謂「以心為宗」的思想體系。《宗鏡錄》一書至北宋大觀元年編入《大藏經》,柳博士比較幾本重要典籍在歷代藏經的收錄情況,證明該書在宋代以後獲得了正統地位,自此持續為宋代以後諸宗融合的中國佛教提供理論根據。

  接著,柳教授指出,延壽去世之後,湧現了諸多傳記及其相關文獻,所描繪的延壽形象反映了各時各人所理解的「永明延壽」。雖然細節不盡相同,但延壽的形象大抵可分為「禪宗祖師」、「蓮宗祖師」、「調和者」三種。當中作為禪宗祖師的延壽形象,在其遷化後不久,於師弟道原所編的《景德傳燈錄》中得到確立,其後再無變化。因此以下的討論重點,將放在蓮宗祖師、調和者的形象變遷。

  在蓮宗祖師形象方面,北宋初《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這兩本述及延壽生平的書籍,均無「念佛」、「往生」等有關淨土信仰的記載,要到王古《新修往生傳》才添入了「日暮念佛」及「九品上生」的記事。「日暮念佛」的故事後來為《樂邦文類》、《佛祖統紀》等書所繼承,成為首要形塑延壽蓮宗祖師形象的核心要素。「九品上生」則為《龍舒淨土文》、《佛祖統紀》所繼承,成為第二個形塑延壽蓮宗祖師形象的核心要素。再則,元照所撰,目前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的《永明智覺禪師方丈實錄》,則記載了延壽經拈鬮決定從事「誦經萬善生淨土」的修行法門。此故事後來為《樂邦文類》、《人天寶鑒》、《釋門正統》、《佛祖統紀》所繼承,成為第三個形塑延壽蓮宗祖師形象的核心要素。

  柳教授特別提醒,王古與元照兩人都與當時重新發現延壽《宗鏡錄》一書並加以宣揚的禪僧圓照宗本關係密切。無論如何,宋代的相關記載,只是在延壽的禪宗祖師形象上增添了蓮宗祖師的新形象,尚未涉及禪宗與蓮宗的關係。而到了元代的中峰明本,開始討論禪宗、蓮宗與延壽的關係。柳教授認為,明本主張「一門深入」,把自身立場投射到了延壽身上,認為延壽雖然打開方便法門兼說禪淨,但不贊同禪淨雙修。另一方面,明末的雲棲袾宏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主張延壽提倡「禪淨雙修」,不過這同樣是將自身立場投射到延壽身上。

  在調和者形象方面的討論,則主要是想釐清延壽「禪教一致」的形象是如何產生的。所謂「禪教一致」,是指禪宗和「教宗」(天台、慈恩、賢首等宗)在思想本質上原為一致之意。現在學界多以此來闡明延壽的思想,視他為「禪教一致」的宣傳者,但實際上這個觀點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柳教授指出,元代官方「崇教抑禪」,將教門的地位提升至禪宗之上,使得禪教關係成為當時重要的論辯主題。當時禪門尊宿中,峰明本即標榜延壽,認為他調和了教禪之間的矛盾。這種看法就是所謂的「禪教一致」。至於明代,柳教授以萬曆三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為例,指出德清認為延壽不僅實現「禪教一致」,甚至融合了佛教內部一切所說。到了清代,雍正更進一步標舉延壽的《宗鏡錄》乃為凝聚一切佛教的偉大經典,延壽其人更堪稱「震旦第一導師」,獲得了不可撼動的崇高地位。

  柳教授結論時指出,自宋至清,在中國佛教諸宗融合的歷程中,每次遇到「禪╱淨」、「禪╱教」關係的對立時,人們總是求助於延壽,一廂情願地認為他早已解決了這些問題。「禪淨雙修」、「禪教一致」等當今學界常用的說法,實則是在上述過程中漸次產生的後代評價,並非正確把握延壽本人思想的關鑰。因為延壽並非使得「禪╱淨」、「禪╱教」等對立簡單一致,而是以「一心」為根本統攝所有佛教思想及其實踐。由於延壽的思想廣泛涉及了禪、教、淨土等有關佛教的幾乎所有方面,才造成了後代人可以隨著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從中得出「禪淨雙修」、「禪教一致」等各種答案的局面。不妨說,一方面,《宗鏡錄》為諸宗融合的中國佛教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方便使用的理論根據;另一方面,隨著諸宗融合的漸次展開,對《宗鏡錄》的評價亦隨之提高,而延壽本人的形象也隨之日益光輝。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