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講題: 中山商人和世界:海洋、網絡和中國近代的轉型
報告人: 黎志剛教授(昆士蘭大學歷史系教授)
召集人: 賴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仲麟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 2016 年 4 月 29 日(五)上午 10:00 至 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王士銘(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中西檔案讀書會」第四次讀書會紀要
 

  今日讀書會邀請黎志剛先生演講「中山商人和世界:海洋、網絡和中國近代的轉型」,與諸位學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內容摘錄如下:

  中山,故名「香山」,位在珠江三角洲下游,相鄰新安、東莞、新會、順德、新寧(臺山)和番禺六縣。香山境內山環水抱,河道網織,島嶼羅列。宋代以來,香山人以海為生;十六世紀中葉,香山縣南境的澳門為葡萄牙人駐地,香山人得風氣之先,從事洋貨貿易。十九世紀中葉,清朝開放五口通商,香山人亦活躍於香港、上海等地。

  由於香山與外洋接觸甚早,許多香山人僑居美洲、東南亞、東北亞、大洋洲各地。香山人,如同一般僑民,第一代在僑居地創業,站穩腳步之後,將家族、宗族、鄰里帶到僑居地發展。因此,僑鄉與僑居地之間逐漸形成緊密的聯繫,例如:僑匯、僑批、同鄉會;不少香山人利用這樣的社會網絡,擴展商業組織、加深商業活動。

  本研究參考《香山縣志》、《香山鄉土志》、《中山文史》、《申報》、《香港華字日報》、《廣肇公所檔案和征信錄》、《新南威爾斯州中華商會檔案》、東華三院資料和其他報刊雜誌、香山商人回憶錄及近人研究成果,分析香山商人的商業網絡、經營方式和貿易活動,如何促進近代中國工、商業的發展。

  首先,香山有很多買辦、賭商、百貨業商人。以僑商角度言之,澳洲地區的香山商人成就最高。早年香山人多以「契約勞工」到澳洲打工,例如:梁坤和 (1833-1908) 最先在澳洲淘金;契約結束之後,他在昆士蘭種植玉米、馬鈴薯、香蕉。郭樂 (1874-1956) 和馬應彪 (1860-1944) 是第二代移民,他們在墨爾本、雪梨經營蔬果生意。他們事業有成之後,回香港、上海經營金融、保險業、百貨業。1842 至 1949 年間,香港、廣州、上海三地的百貨公司有「四大公司」之稱,例如上海的四大公司,即郭樂與郭泉的「永安」、馬應彪的「先施」、蔡興與蔡昌的「大新」、李敏周的「新生」。這些百貨公司是澳洲籍的香山人創辦的,他們同時也會投資其他事業,擴張企業的經濟規模。

  其次,香山商人會利用血緣與地緣關係,達到「路路通」的效果,以擴展事業版圖,例如:香山商人創業過程中,總是安排兄弟、叔伯、子侄、同宗、同姓和左鄰右里在主管企業中擔任基本幹部;親族之間在資本融通上也會支持創辦者。例如:輪船招商局早期集資過程中,唐景星、徐潤和鄭觀應的親友們都成為招商局的股東和商董。永安公司的創辦人郭樂在早年從事蔬果生意時,將三弟郭泉、四弟郭葵、五弟郭浩、六弟郭順從香山接來雪梨協助他的事業。而後,永安公司事業有成,公司員工也多是同鄉子弟。

  再者,香山商人經營事業之餘,不忘回饋家鄉,籌辦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例如:唐景星和徐潤是廣肇公所的創辦人,上海四大百貨公司經常贊助廣肇公所、廣肇公學、廣肇醫院、廣東公學、廣東同鄉會、粵商俱樂部和嶺南大學。他們也會結交政界人物,增加社會聲望和文化資本。

  總而言之,本研究以香山商人經濟活動和移民經驗,討論香山商人的社會網絡和商業經營的關係。在歷史和地理的因素裡,香山人多以海洋貿易為生,澳門即是香山人與洋人往來的跳板。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出很多傑出的企業家。例如:招商局的唐景星和徐潤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從華僑移民史考察,可見香山移民經歷成為他們創辦新式企業的資產。他們勇於承擔風險,求新求變,結合同鄉鄰里的社群網絡,在香港、廣東、上海經營航運、百貨、紡織、保險等事業,並且籌辦各類社會公益活動,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中國朝向近代化轉型。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