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討論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講題: 朱熹禮學在明代的迴響——價值何在?如何可能?
亂世辨學:吳廷棟經世考量下對明清程朱理學的釐正
報告人: 莊民敬(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丘文豪(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召集人: 呂妙芬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時間: 2021 年 4 月 10 日(六)下午 1:30 至下午 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樓會議室
撰寫人: 黃文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
 
「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討論會」第二次討論會紀要
 

  2021 年「中國近世儒學與社會學術討論會」第二次討論會於 4 月 10 日(六)假中研院近史所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討論二篇論文,共九人出席。

  首先,莊民敬發表〈朱熹禮學在明代的迴響——價值何在?如何可能?〉一文,該文為主講人博士論文的研究計畫。問題意識的起源是,清儒在經學、禮學論述上,皆自承遙接朱熹 (1130-1200),預設禮學中斷於明代。然而,考量到朱子學在明代的正統地位,明儒承繼朱子禮學並加以發展,應該才是常態。講者試圖釐清明儒在文獻材料與實踐中對朱熹理學的承繼情況,藉以重新評價明代禮學的發展。在探究朱熹禮學於明代的發展時,應暫時跳脫出正統的三《禮》類著作,而從通禮類、曲禮類與四禮類等三禮學文本著手,才符合明代禮學的特色。此外,莊民敬希望藉由分析這些文本詮釋的傾向、編纂式樣、圖像材料等,回答以下的問題:明儒對朱熹禮學的理解、禮教與三《禮》文本的關聯、思想與禮學的交涉,以及與清代禮學的差異。

  與會學者認為,本文關注的既然是明代禮學,應更聚焦明代,先清楚說明擬研究的課題。此外,注意文本在明代的流變,並多方(文本、實踐、法律)檢視朱熹禮學在明代的影響。其次,本研究跨足多個領域,甚具挑戰性,與會學者建議,應將文中涉及的社會實踐、種族區隔、佛道因素等眾多問題,進一步整合到論述當中,同時加重經學研究的分量。最後,在與清代禮學的比較上,也提醒作者注意明清禮學之間性質上的差異,並更細緻地從各方面探討兩者的關聯性。整體而言,本研究的內容豐富、表述清楚,是一篇好的研究計畫。

  其次,丘文豪報告〈亂世辨學:吳廷棟經世考量下對明清程朱理學的釐正〉一文,乃博士論文的一章。文中指出康熙皇帝 (1654-1722) 雖欲將朱子理學一槌定音,然效果有限。十九世紀的理學發展仍存在追求朱子理學「定論」的需求。吳廷棟 (1793-1873) 透過批判他人論述,以闡發朱子原意為目標,在經世心切與防弊用心之下,強烈主觀地將明清朱子理學折衷一是。主講人指出,吳廷棟於朱熹理學內部進行心性本體之辨,嚴格強調理氣與心性的不離不雜,並以朱子中和新說為宗旨,確保修身與經世的合法性與意義。此正是吳氏對其時代挑戰與理學發展所做出的回應。

  與會學者認為,文章中將吳廷棟思想中「經世」的時代特色點出,是一大亮點。然若能進一步說明吳廷棟欲對話之學者的思想主張,及當時學界對其評價等,將更加突顯吳氏思想的特殊性。其次,文中依序交錯呈現吳氏與他人的論述,行文上有部分主詞不明。吳廷棟批評不同對象,但都有類似的論述,或可考慮重組、整合吳氏思想後,再一併陳述。此外,與會學者還就主講人博士論文的章節安排提出調整的可能性,並建議加重吳廷棟思想與心路歷程的書寫。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