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委員會簡介
明清研究通訊
學術活動
專題計畫
出版資訊
相關連結
學術活動
研討會
學人訪談錄
專題報導
演講活動
明清研究通訊目錄
位置:
首頁
>
學術活動
> 演講活動
演講活動
Robert Bickers教授演講「"Better Looking than He Really Is": Being British in Colonial Hong Kong, and Beyond」紀要
本場演講是 Robert Bickers (畢可思)教授來訪的第二場演講。連玲玲教授於引介中強調 Bickers 教授除了學術成就,更於公共服務上建置了兩個很重要的資料庫,一為「China Families」資料庫,於多種文檔中整理出近代在中國活動的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的紀錄,且提供人名檢索;另一個則是「Historical Pho...
(觀看全文)
Robert Bickers教授演講「Building South Cape, Formosa: Eluanbi Lighthouse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70s-1900s」紀要
Robert Bickers (畢可思)教授從大英帝國史和殖民史的角度出發,研究近現代中國的英國人團體,特別關注外國人在中國的相關活動,例如上海租界、英國傳教士以及中國海關等。其對非正式帝國理論有進一步的擴充和修正,也對大英帝國在東亞的擴張提出深刻檢討。Bickers 教授今年 (2020) 三月出版的新書 China Bound: ...
(觀看全文)
王飛仙教授演講「盜版商與出版人:『版權』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史」紀要
王飛仙教授現為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歷史及東亞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下半二十世紀初期東亞的出版業,過去曾研究商務印書館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互動。王教授於 2019 年 10 月出版 Pirates and Publishers: A Social History of Copyright in Modern China 一書,本次演...
(觀看全文)
郭琦濤教授演講「晚明徽州的商化宗族與女性節烈」紀要
主持人巫仁恕教授首先引介郭琦濤教授為徽州學專家。巫教授指出,早期徽州研究多集中於徽商研究,郭教授則將目光聚焦於徽商與地方的互動,進一步涉及五猖神研究、演劇研究等,剖析商人文化如何與在地結合,並利用地方以強化自己的文化資本。 本次演講郭教授以「晚明徽州的商化宗族與女性節烈」為題,內容主要出自其新著《徽州:明朝中晚期的地方性格與...
(觀看全文)
陳慧宏教授演講「明末兩位葡西耶穌會傳教士的中國故事:中西文化交流的世界史視角」紀要
「世界史」視角 陳慧宏教授長期關注文藝復興、中西文化交流與明清時期中國的基督教等研究課題,本次演講以「明末兩位葡西耶穌會傳教士的中國故事:中西文化交流的世界史視角」為題,帶來具世界史意義的研究成果。 陳教授指出,所謂「世界史」的視角,聚焦的是不能以「國別史」處理的議題,通常具有跨域、跨洲的重要性或比較意義。這類研究時常...
(觀看全文)
和文凱教授演講「Public Welfare and State Legitimation: Early Modern England (1533-1780), Japan (1640-1895), and China (1684-1911)」紀要
有別於社會學與政治學中對國家與中央政體之形成原因往往聚焦於戰爭與備戰,和文凱教授本場演講以近世早期 (Early Modern) 之英格蘭、日本德川幕府及清朝為例,析論國家如何藉提供公共政策及福祉,取得權力的正當性;並進一步討論近世早期政治至現代政治的轉型,為什麼出現在英國和日本,而沒有出現在中國。 和教授強調,權力的正當性...
(觀看全文)
胡曉真教授演講「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紀要
胡曉真教授本次演講以〈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為題,延續其對中華帝國邊緣族群的關注,並以歌謠運動為例,檢視非漢族群的漢字傳述歷程。胡教授首先解說當代學術所謂「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一般指歷史上菁英階層使用漢字並以「文言」(literary Sinitic) 作為主要表述工具的地區,除傳統中國外,大致...
(觀看全文)
上一頁
最前頁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最後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