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委員會簡介
明清研究通訊
學術活動
專題計畫
出版資訊
相關連結
學術活動
研討會
學人訪談錄
專題報導
演講活動
明清研究通訊目錄
位置:
首頁
>
學術活動
> 演講活動
演講活動
林玉茹教授演講「由臺灣出發: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的出現」紀要
十八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郊」是活躍於東亞貿易的海商團體。例如十九世紀中末葉,廈門已有「十途郊」,泉州和汕頭各有「六途郊」,新加坡和泰國曼谷甚至出現「三郊」之名。然而,過去除了臺灣的研究者以外,很少人注意到郊的存在。過去學者對於郊出現的時間也眾說紛紜,常沿用日治初期著名的臺南士紳蔡國琳的說法,認為臺灣的郊成立於雍正三年 (1725)。...
(觀看全文)
歐楊教授演講「金瓶鑄就:大清帝國與活佛轉世」紀要
提到西藏,許多人便會立刻聯想到藏傳佛教;而談起藏傳佛教,不少人腦海中則會浮現出所謂「活佛轉世」、「政教合一」等關鍵詞。中文世界的讀者雖對「活佛轉世」一詞並不陌生,然而關於活佛轉世的歷史淵源、制度發展以及社會影響等層面,則仍有許多具體議題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推進。進一步而言,活佛轉世乃至於藏傳佛教的歷史發展,對於晚期帝制中國的研究而言,不啻...
(觀看全文)
張哲嘉教授演講「康熙皇帝的健康教育」紀要
本次演講,張哲嘉教授透過考察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 (Dominique Parrenin, 1665-1741) 為康熙皇帝講授解剖學與病理學之事,分析其教材《格體全錄》現存各個寫本內容,藉此探討西學傳入中國的脈絡,以求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史更為完整的面貌。 明末以降,耶穌會傳教士主要以天文曆算在中國宮廷立足,清初雖遭回回派攻擊...
(觀看全文)
潘鳳娟教授演講「近代歐洲插畫裏的中國圖像」紀要
十五至十七世紀適逢地理大發現後,歐洲開始有許多介紹中國的出版品陸續問世,內容涵蓋歷史、風俗、語言、建築與皇室等多種題材,其書籍中的插畫更豐富多彩,能一窺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進程。主講人潘鳳娟教授此次受國家圖書館邀請演講,便是由此觀點切入「近代歐洲插畫裏的中國圖像」這一議題,探討十七至十九世紀傳教士以及往來中西方的探險家、商人等所流傳的材...
(觀看全文)
廖肇亨教授演講「從「清寒玄澹」到「一點血心」:錢謙益僧詩史觀的再省思」紀要
開場時主持人楊晉龍教授便指出,研究詩需要才、靈、學、器、勢五個條件,今天的主講人廖肇亨教授皆能符合。廖教授從僧詩研究,旁及後來的海洋詩、東亞交流等研究面向,拓展了更廣的視野。本次演講主題是重新反省錢謙益的詩史觀,並涉及錢謙益對他人的好惡如何影響他評論詩、選詩。廖教授感性表示,他與楊教授已認識三十年,自己剛進中研院文哲所的時候,曾經與楊...
(觀看全文)
Robert Eskildsen教授演講「The Taiwan Expedi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紀要
Robert Eskildsen 教授的研究專長為日本明治時期歷史,且長期關注日本史上所謂的「臺灣事件」(或稱為「臺灣出兵」),即臺灣一般所稱之「牡丹社事件」。Eskildsen 教授 2005 年便曾與臺史所合作出版他於各地圖書館收集整理之有關臺灣事件的英文材料(書名為:《外國冒險家與南臺灣的土著,1867-1874》)。Es...
(觀看全文)
Craig Clunas (柯律格) 教授演講「"We Have Always been Modern": Searching for the Cosmopolitan in Chinese Art」紀要
本場演講作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巨匠的剪影—張大千 120 歲紀念大展」系列講座的第一講,同時也是柯律格教授「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中最後一講。本講旨在從中國近現代藝術議題的豐富性以及現今新興的大數據材料,梳理出研究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所面臨到的問題,帶領我們跳出研究框架。 柯律格教授以 1956 年張大千 (1899-...
(觀看全文)
上一頁
最前頁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最後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