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本美緒教授演講「改姓與復性:明清時代江南士人的家族認同與社會流動」紀要

 
講題: 改姓與復姓——明清時代江南士人的家族認同與社會流動
主講人: 岸本美緒教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
時間: 2025 年 4 月 17 日(四)下午 14:20 至 15:2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H321 展學廳
撰寫人: 何幸真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岸本美緒教授演講「改姓與復性:明清時代江南士人的家族認同與社會流動」紀要
 

  本次演講,是岸本美緒教授於東海大學歷史學系舉辦的「重返江南:明清交替時期的民眾與社會」學術座談會上,發表的主題演講。岸本教授是明清社會經濟史的專家;明清社會經濟史為日本學界於 20 世紀後半開展的重要領域,最初主要聚焦於江南,包括岸本教授自己的研究,亦是以松江府為起點。儘管隨著 1980 年代的研究轉向,江南已不再是討論的中心,後續學者更傾向帶著宏觀的視角,以及對時空多樣性的意識,檢視明清時期的中國,但在睽違了 40 年之後,「改姓與復姓」這個主題,再一次將岸本教授帶回了松江府。作為一個改姓、復姓現象較為顯著的地區,松江府留有包括方志、文集、族譜、隨筆等各種豐富的史料,而岸本教授的這場演講,即以松江為中心(時而擴及蘇州等周邊地區),探討明清時期地方改姓、復姓現象的發展變化與其社會背景因素,以及彼時士人的看法。

  岸本教授對明清改姓概況的統計數據,主要是根據地方志中的選舉表。儘管由於一些註記上的限制,表中「本姓」等記載的數目未必能涵括所有改姓者,但已足略窺改姓、復姓者增減的概略動向。就時序性的發展趨勢來說,岸本教授分別將明、清兩代以正德、雍正兩朝為分界,大致分為四期,並得出以下趨勢:明初松江地區中舉士人中,改姓、復姓者的比例很低,至正德以降才逐漸增加;而清代的發展則相反,從明末到清初,中舉士人裡改姓、復姓者的比例都相當高,但在雍正以降開始減少。

  關於明末清初松江望族成員的改姓情況,岸本教授注意到清初葉夢珠 (1624-?)《閱世編》列舉的 67 戶有力宗族中,至少有 15 家存在復姓的科舉及格者。這 15 支家族中,雖不乏復姓當事人是族內首位獲取功名者的狀況,但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成為士紳家庭之後才出現的案例。這表示在當地,不僅中下階層,就連上流階層,對改姓也沒有太大的反感或羞恥感。不過即便如此,多數人在考上科舉而任官之後,還是希望能復姓歸宗,且故意的「冒姓」行為還可能成為批評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不少相關史料會具體說明改姓的事由,但到了清代,即使在前期改姓、復姓者的數目一度明顯增加,具體記載反倒不復可見了。透過現有的材料,岸本教授將明清時人改姓的理由,大致歸納為「家庭環境的實際變動」(包括入贅、姻戚收養、親戚以外的收養)和「考試策略」(冒姓應試)兩種狀況。這兩種情況在各個時期都是存在的,不過冒姓應試的案例在清代較多,是彼時士人的一種考試策略。此外,岸本教授也注意到一些涉及政治因素的改姓案例,比如靖難戰後為逃避整肅而易名換姓的建文遺臣或其親屬。

  除了改姓,岸本教授亦討論了明清時人復姓的動機和過程。一般平民復姓,似乎不需辦理特別的手續,但明代文官要復姓時,必須向吏部申請,經過該部調查得到認可。到了隆慶年間,以京堂官為範圍,相關手續被予以簡化,而從實際案例來看,松江官紳的復姓運動,似乎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趨於興盛。當然,亦有些人其實是以復姓為名目,試圖攀附有力的家族。而在復姓之外,岸本教授還注意到了選擇「不復姓」的案例。此類案例顯示,當時江南地區的風氣,並非一味推崇復姓,而是將「繼承本宗」和「報答養家」都視為重要的道德義務,更因此衍生出「合同族祠」、「復姓後將養家姓加入名字」等兼顧二者的折衷辦法。

  儘管社會上確實存在關於「報答養家」的概念和顧慮,明末清初的江南士人,在從「士風」角度討論改姓、復姓的問題時,卻往往片面地主張「繼承本宗」的重要性,對改姓的流行慨然興嘆。岸本教授以毛一鷺(1581-1628,萬曆中曾任松江府推官)〈申詳學院條議〉、張履祥 (1611-1674)〈姚子復姓記〉二文為例,呈現知識分子對彼時「攀附」風潮的批判,並指出此種「攀附型改姓」與明代前期江南地區人們於荒田重賦下離鄉流動,從而產生的「維生型改姓」,已經完全不同。對後者來說,入贅、改姓本是萬不得已的生存策略,其子孫亦多將之視為先祖刻苦發家的功績,而非漠視人倫的惡行。但在明代後期,隨著江南經濟的繁榮,「攀附型改姓」越發吸引時人的注意和批評,逐漸取代以前「維生型改姓」的正面形象。

  乍看之下,「攀附型改姓」風潮和復姓風潮好像是兩股完全相反的運動,但岸本教授認為,二者其實都可說是明末江南競爭社會下的產物。明末江南社會是階層流動率極高的競爭社會,所謂的「攀附」之風,即是在此激烈競爭中爬上社會階梯的策略之一。另一方面,若將觀察的時段拉長,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明代中期以降,越發活絡的宗族組織運動,其實同樣是在激烈競爭中謀求社會地位的穩定、上升的一種策略,而復姓風潮便是此運動的一部分。

  往後,江南社會一度在明清之際的動亂中遭受破壞,並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逐漸穩定下來,彼時如明末那般針對「攀附」風潮的嚴厲批評幾乎已不復存在,或許與當地鄉紳家族於鼎革戰亂與繁苛賦役之下的沒落有關。雖然到了清代前期,改姓、復姓的人數又越發增加,但其社會背景已不同於明代,改姓不再是為了攀附富貴人家,而是作為增加報考機會的臨時手段,廣泛地普及於士人階層。雍正以降,清政府對考試舞弊的取締趨於嚴格,迫使許多曾改姓應試的生員紛紛復姓。雖然無法確定實際的情況,但至少在方志選舉表上,乾隆朝後冒姓應試者似乎急速減少。到了嘉慶年間,幾乎已不見「本姓」、「復姓」之類記載了。

  在演講的總結,岸本教授又以「社會流動與宗族形成」的角度,重新概括明清時代江南改姓、復姓問題的動向:明代中期以後,隨著商業的發達,城市成為人口流動的熱點,並促成以城居鄉紳為中心之「宗族組織運動」的活絡。宗族觀念的核心,在於其成員共有生命本源的直接一體感,故能發揮近似「安全網」的功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維持地位的穩定。然而明末的江南社會,望族的地位其實並不穩定,「攀附型改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企圖跟豪門巨室建立關係的投機性嘗試,其利己動機相當明顯,與前述宗族觀念所抱持的倫理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在「攀附型改姓」流行的同時,對此種行為之批評也隨之激烈起來。明清交替以後,鄉紳勢力的衰退,使得「攀附型改姓」也隨之減少,但爬上社會階梯的競爭仍在繼續。在此過程中,科舉成為一個被廣泛利用的渠道,取代了個別的攀附行動,以冒姓增加中取機會,讓改姓於清代變成一種考試策略。岸本教授還提到,到了清代後期,在無親生兒子時,讓異姓男孩承繼的事例,於江南宗譜仍可零散地見到,但這些事例不過只是用以修補宗族這個安全網中的小破綻,已不再被視為重要的社會問題。這或許意味著,一直內藏著「宗族」這個安全網的江南社會,歷經明清之際的動盪、破壞、逐步恢復,持續發展至當時,已經能夠實現進一步的成熟與穩定。

將本篇文章推薦到 推薦到Facebook 推薦到Plurk 推薦到Twitter